分享本頁面 QR CODE
上架日期:2018-11-29
分類名稱:(ㄕ)水龍骨科
中文名稱:伏石蕨
學名: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.
科屬別:水龍骨科
別名:石瓜子、鏡面草、豆片草、抱樹蕨、瓜子草、地連草、風不動
用途:
- 地被植物。
- 藥用-全草:清肺止咳、涼血解毒、潤肺止咳。
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,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,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,有腹背分化的根莖,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「關節」,老葉從根莖掉落後,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,像長了腳一般,即所謂「葉足」。葉片一般為單葉、三叉狀、掌狀分裂、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複葉。孢子囊群為圓形、點狀或線形,不具「孢膜」。在亞泥生態園區中,常可見伏石蕨(或稱抱樹蕨)、台灣水龍骨、崖薑蕨、槭葉石葦、瓦葦蕨、槲蕨等。
===知識與知性===
1.伏石蕨為台灣很普遍可見到的蕨類品種,牠們經常沿著石壁生長,或是順著潮濕的樹幹攀爬而上,因此才有「抱樹蕨」這麼傳神的名稱。
2.伏石蕨的形態相當好辨識,牠們的葉子小巧,全株有2種葉形,分別為小圓葉及細長葉二種。
3.伏石蕨在「擬人」的生態現象,可以做個有趣的解釋喲!牠們的二種葉形像是一對分工合作的家庭,小圓葉是負責賺錢、養家糊口(主要行光合作用,製造養分的營養葉)是個盡責的好爸爸或好媽媽;另一個細長葉則負責照顧小孩的好媽媽或好爸爸(主要繁殖孢子的繁殖葉,細長葉較圓葉被風吹時晃更大力,易於將孢子甩出去)。
4.伏石蕨也是很不錯的藥用植物,是民間常用的青草藥,根據中醫學藥書記載具有消炎、解熱、利尿、止瀉的功用。